4821个贫困村蹚出新路——脱贫攻坚的湖北答卷②
时光如笔,在荆楚大地书就一段奋斗史:5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对湖北这样一个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省份,这份答卷背后,充满艰辛与挑战。
四大片区及插花贫困地区情况各异,人口差异大,致贫原因复杂,确保每位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决不能“手榴弹炸跳蚤”,必须开出有针对性的脱贫良方。
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方略,攻下座座堡垒。
2016年至2019年,中央对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成效考核,我省连续4年被评为“综合评价好”;
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我省连续7年被评为“优秀”;
2018、2019年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湖北省和恩施州、浙江省和杭州市连续两年被评为“综合评价好”的省、市(州)。
2020收官之年,疫情、汛情“双考”加试。面对巨大考验,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先后出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30条”“稳就业25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15条”等举措,各地逐县逐村逐户逐项提出化解疫情影响的具体措施,确保底线不破、后墙不倒、脱贫攻坚质量更高成色更好。
不“撒胡椒面”,精准配置资金资源
清明节期间,仙桃市郑场镇渔泛古村,一拨拨游客自驾前来,寻找记忆中的乡愁。古屋,老树,映衬着一辆辆或童趣盎然、或清新雅致的房车,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和谐交织。
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一度藏在深闺无人识。2018年,镇里围绕渔泛古村落打通连渔中心路,拓宽升级汉丰河路。如今,渔泛村建成房车营地、古街十二坊等旅游景观。
路,承载着希望,悠悠穿行于山水间。它满载着沿线乡亲们的渴望,延伸至憧憬中的下一站——全面小康。
省交通运输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湖北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增至26.1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6.5圈。“县县通高速”实现贯通,农村公路总里程进入全国前三名。
路,是各部门加大投入、合力攻坚的一面明镜。人人举起灯,将一束束光汇聚起来。它们的前方,是梦想被照亮的贫困乡村;它们的后方,是强有力的后援保障和政策支撑。
一度,由于项目选择不精准,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甚至闲置的现象较为普遍。如何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最需要的地方?
我省在全国率先创新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省政府出台创新建立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的实施意见,推行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责任“五到县”,扩大县级深度统筹整合空间和项目资金安排自主权。省扶贫办统计,2016年至2020年,省市县财政共投入扶贫资金670.46亿元,28个国定贫困县共整合资金1257.19亿元。
发挥制度优势,我省精准整合多方资源合力攻坚。
八方来援,啃下“硬骨头”。落实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省内定点和区域协作扶贫,17家中央单位定点扶持湖北25个国定贫困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9.58亿元;412家省直单位和36个经济强市县结对帮扶37个贫困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和财政援助资金54.19亿元。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016年底,中央首次将恩施州纳入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范畴,由杭州市对口帮扶。2017年至今,杭州市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2亿元,社会捐赠2.5亿元,开展消费扶贫15.57亿元。在恩施,杭州精准投建951个扶贫协作项目,带动22万人脱贫增收,惠及40余万贫困人口,覆盖恩施全州88个乡镇和111个深度贫困村。
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在我省,6933家民营企业签约帮扶6239个行政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72.21亿元。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带领企业以文旅产业切入产业扶贫,投资逾百亿元,在黄冈、宜昌、孝感、咸宁等地布局一批“农、文、旅、体、养”项目,结对帮扶50个贫困村。
此外,全省1922个社会组织帮扶5335个村,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逾9亿元。
“两不愁三保障”,为幸福生活兜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
在不愁吃、不愁穿已基本解决的前提下,教育,是每个贫困家庭最关切的问题,更是一双让人飞翔的翅膀。
党中央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6年起,《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全面启动实施,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众。
每天,从麻城市经济开发区鼎长岗社区农俞欣家中,不时传出琅琅书声。11岁的农俞欣,因先天肢体重度残疾,不能像健全孩子一样在教室里读书。学校一直坚持派出老师,为这位特殊学生“送教上门”。
2019年12月底,随着最后2名贫困家庭子女重返课堂,全省1529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适龄儿童少年全部返学,我省“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脱贫攻坚以来,我省累计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资金233.46亿元,惠及贫困家庭学生1403.64万人次。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累计落实37个贫困县义务教育专项补助资金85.69亿元。实施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选派5.2万名教师到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学校任教。
在武陵山深处的建始县长梁镇,翻过一道山,眼前还是一道山。李继兰曾住在该镇最高处八卦梁子。这里海拔近2000米,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吃水、行路、看病样样艰难。
2018年,李继兰与200多户乡亲,搬进长梁镇天生易迁小区。她说:“搬下山后,好走路、好吃水、好看病、好上学、好挣钱、好住家、好花钱!”
湖北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之一。“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的湖北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88.23万人,数量占全国十分之一。
“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精准作答“易迁七问”,考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心、智慧和能力。
我省第一时间成立搬迁工作指挥部,出台搬迁5年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对象范围、补助标准、安置途径、建房标准、后续扶持措施等,“交钥匙工程”有序推进,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全省31.84万户88.23万人搬迁住进新房。
对于转为城镇居民的搬迁贫困群众,我省确保他们享有同等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搬迁安置点实行楼栋管理,配备网格员、楼栋长、保安、保洁员,搬迁群众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蕲春引进艾师傅科技有限公司,为每个安置点配建300亩至2000亩蕲艾基地,搬迁户每户年收入超过3000元。
随州在全市126个集中安置点统一配建100千瓦至300千瓦光伏电站,发电收入打入搬迁户“一卡通”,户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
2016年到2018年,我省易地搬迁工作连续3年在全国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并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两不愁三保障”,为贫困户托起稳稳的幸福。
目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贫困人口参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提升贫困地区供水保障水平,完善饮水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至2020年6月底,全省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10多万户,存量危房动态清零。
从扶生存到扶发展,真正拔下穷根
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始终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拔下穷根”。
4月初,来到梁子湖区沼山镇楠竹村乐华花卉合作社,一排排鲜花大棚绵延远方。
“在这儿打工,一年能挣2万余元。”花工刘水宝很满意。乐华花卉合作社作为扶贫基地,精心选择非洲菊种植作为扶贫项目,与丛林村等7个村委会联手,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种植面积达600亩。
近5年,鄂州市梁子湖区87个村陆续建起119个扶贫产业基地,共吸纳1702户2784人就业,每人年均增收3630元。
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依托乡村旅游产业,采取三个“三分之一”办法:帮助三分之一贫困户发展旅游项目,提供信息、资金帮助;三分之一贫困户用项目带动,吸纳到旅游服务队伍中去;三分之一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脱贫。村里实现了“出穷窝、住新楼,会创业、能就业,走富路、拔穷根”,每年分红率达到50%。
发展,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省委省政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
调查显示,我省37个贫困县人均耕地面积0.84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看,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普遍散、小、弱,深加工欠缺,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至少发展一项产业或者参与发展一项产业。立足实际精准施策,不求“高大上”,但求“特绿优”。
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全省37个脱贫县已形成54个扶贫主导产业、2060个龙头企业,创建1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现全覆盖,初步实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农业产业投入期较长,贫困户抗击风险的能力单薄,如何保持稳定脱贫不返贫?
恩施将金融投入与主导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的利益相联结,吸引4249家农业龙头企业、8036家专业合作社参与扶贫。
在黄冈,英山一片茶、罗田一只羊、麻城一朵花、浠水一枚蛋、蕲春一棵草、黄梅一尾虾……产业扶贫“八仙过海”,贫困群众有务工薪资、经营收入、入股分红等多个收入来源。
十堰实施以茶叶、中药材、林果、草牧、蔬菜等为主的产业强农计划,特色产业基地面积累计达到600万亩。
咸宁重点发展茶叶、油茶、楠竹、光伏发电、电商物流等12个扶贫支柱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83个,八成贫困村建有特色产业。
农户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逐渐拧成“一股绳”。
在四大片区,各地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吸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深入参与扶贫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贫困农户规避自然和市场风险。
红安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吸纳农民以资金或土地经营权入股,贫困户一手收“租金”,一手拿“薪金”;黄陂农业企业赊租大棚给贫困户发展草莓、葡萄等经济作物,种苗、技术、销路由公司包揽,贫困户无障碍进入产业链条中,通过租金、薪金等多种方式增收。
不惧加试“战疫”“战洪”,打好收官之战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省脱贫攻坚这场本已胜利在望的大考难度陡增。
一方面,贫困人口中确诊646例,波及贫困户578户、2009人;更为严重的,是我省封控时间最长,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产业扶贫受限,扶贫项目开工延迟,扶贫产品滞销,致贫返贫风险增大。
我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兼顾,确保疫情防控底线不破,经济社会发展后墙不倒,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确保剩余5.8万贫困人口脱贫质量高、成色足。
2020年1月25日,正月初一,恩施州2400余个驻村“尖刀班”全部中断节假日休息,奔赴所驻村,协助村“两委”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2月2日,全省近2万个扶贫工作队员6万多人提前结束休假,下沉到村里“战疫”“战贫”,确保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月3日,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通知》。省委省政府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底线任务,逐县逐村逐户逐项提出化解疫情影响的具体措施。
扶贫、财政、农业农村、人社、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相继制定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社会救助等政策措施。
正值春耕时节,农事不等人。戴口罩分时下田、“云”上春耕、天眼巡田,全省1.6万基层农技人员线上线下同时指导农业生产。
2020年3月19日13时24分,g4368次列车搭载着近600名荆州籍务工人员驶向广东。从2020年3月开始,全省通过精准对接,以“点对点”方式帮助农民工尤其是贫困户走出湖北,从家门直达厂门。据统计,2020年全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累计达204.8万人,比2019年增长7.8%。
当年5月,全省317家扶贫龙头企业、1354个扶贫车间全部实现复工达产,吸纳贫困劳动力4.77万人就业,全省54个扶贫主导产业全面复苏。
针对因疫情出现的农产品销售难,国家部委一致行动“采购湖北山货”,县市长直播带货兴起,不少网友呼吁“买光湖北货”,“荆楚味道”走出湖北,走向全国。扶贫产品全年累计销售403.3亿元。
疫情缓解,考验并没有停止。进入2020年6月,超长的梅雨期降临荆楚大地,降雨量超过了1998年和2016年。2616个贫困村受灾,涉及贫困人口83.7万人。
驻村工作队全部下沉一线,提早转移安置存在洪涝地质灾害风险的群众,提早做好产业防灾减灾工作。96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第一时间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受灾情况逐一排查上报。经核查,因水灾新增449个重点监测户、134个贫困边缘户。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一户一策原则,各级政府与工作队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组织外出务工、发展产业;对劳动能力较弱的,利用扶贫车间、公益岗位等进行妥善安置;对无劳动能力的,运用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兜底措施,确保受灾群众不返贫致贫。
省财政拨付资金4.8亿元支持抗灾及恢复农业生产,农业农村厅与省农科院组织4000多名专家奔赴灾区指导抗灾救灾,调度救灾种子2380万斤,利用早翻秋、再生稻等应急技术,实现改种补种、应种尽种。
迎难而上,决不退缩。2020年,全省上下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6万户18.3万名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一户一策”,及时帮扶,防止致贫返贫,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收官之战!
附件: